
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霜降一到,天气立马凉透,不少朋友更是早早犯了 “手脚凉” 的毛病 —— 手指尖、脚底板整天都是凉的,揣进兜里、裹进袜子里也暖不热。这种凉分两种情况:一种是脾肾阳虚,阳气不够送不到四肢;另一种是脾湿困住阳气,阳气没被堵住,没法往手脚走。
中医里早有关于 “怕冷、肢凉” 的说法,《黄帝内经》讲 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”,又说 “脾主四肢”“肾为阳气之根”;《伤寒论》也提 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”,少阴病多是肾阳虚,常见肢冷、畏寒,这些古训都点明,四肢凉多和脾肾、阳气相关,调理也得从这两处入手。
西医看四肢凉、怕冷,多和血液循环、代谢有关:天冷时血管收缩,四肢末端供血减少,就会发凉;若基础代谢低,比如甲状腺功能偏弱,身体产热少,也易怕冷;还有自主神经紊乱,调控血管的能力差,稍凉就手脚冰凉,本质是身体调节功能弱了。
针对四肢凉,怕冷,的情况,我用基本方:白术 15~30 克、党参 15~30 克、茯苓 9~15 克、干姜 9~15 克(严重怕冷的能用到 30 克),还有炮附片 9~15 克(特别严重可加至 30 克,必须先煎 30 分钟以上,避免不适),补骨脂 12 克、菟丝子 15 克、桂枝 10 克。
这个方子的用法很简单,一天一剂,加水煎两次。第一次煎的时候,先把炮附片单独放进去煮 30 分钟,再把其他药材放进去一起煎 20 分钟,倒出药汁;接着加新水再煎 15 分钟,把两次的药汁混在一起,分早晚两次温服。
功用主要是温补脾肾、散寒通阳,专门针对脾肾阳虚或脾湿困阳导致的四肢凉、怕冷,不管是手脚凉到膝盖,还是伴着没胃口、容易累、大便稀溏,喝上几天都能慢慢感觉到变化 —— 手脚先暖起来,吃饭也有胃口了,身上也不那么发沉了。
方解:党参补脾气,让脾胃运化营养;白术、茯苓能健脾祛湿,把脾里的湿气清掉,不让湿气困住阳气;干姜和炮附片是温阳的 “主力”,干姜温脾阳,炮附片温肾阳,一脾一肾,把先天和后天的阳气都补起来;补骨脂、菟丝子专门补肾,让肾的 “火力” 更足;桂枝能把这些阳气顺着经脉送到四肢,就像给管道通了气,阳气能顺畅地到手脚,自然就不凉了。
不过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,方子也得跟着调,以下是常见的加减方法:要是平时爱腹泻,大便稀溏,就把白术换成炒白术,再加伏龙肝 15~30 克,伏龙肝就是灶心土,能温脾止泻;要是睡眠不好,躺下总胡思乱想,就加炒酸枣仁 15~30 克、柏子仁 12 克,这两味药能养心安神;要是觉得气短,稍微动一动就喘,就加黄芪 15~20 克,黄芪补气的劲更足;肚子胀,吃点东西就堵得慌,加陈皮 10 克、砂仁 6 克(后下),能理气健脾;要是腰膝酸软,腰上总觉得沉,加杜仲 15 克、续断 12 克,能补肝肾、强腰膝;要是手脚凉的同时,还觉得心里发慌,加炙甘草 6 克、远志 9 克,能养心定悸;要是痰多,咳出来的痰是白色的,加半夏 10 克、陈皮 10 克,能燥湿化痰;要是月经推迟,量少色暗,加当归 12 克、川芎 9 克,能活血调经;要是嘴里没味儿,不想吃饭,加麦芽 15 克、神曲 10 克,能消食开胃;要是夜尿多,一晚上起好几次,加益智仁 12 克、乌药 10 克,能温肾缩尿;要是觉得身上发沉,湿气重,加薏苡仁 20 克、苍术 10 克,能祛湿健脾;要是头晕,站起来的时候晕得厉害,加葛根 15 克、天麻 10 克,能升阳止眩;要是怕冷的同时还怕风,加防风 10 克、生姜 3 片,能祛风散寒;要是口干,但不想喝水,加麦冬 12 克、玉竹 10 克,能滋阴润燥,还不影响温阳;要是大便干,好几天解一次,加肉苁蓉 15 克、火麻仁 12 克,能润肠通便;要是情绪不好,总觉得闷,加香附 10 克、郁金 9 克,能疏肝理气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低息配资平台,老牌股票配资平台,配资平台靠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